开展劳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为进一步深化劳动育人,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感悟劳模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人文学院在本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体验农耕劳作的乐趣
10月27日,人文学院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秘书学专业师生共赴常州市花山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参加劳动实践。
在专业农户的指导下,同学们戴起手套、拿起锄头,在田野间进行除草、种菜等农耕劳动。先将土壤翻松,再利用工具除草、挖洞、种菜、浇水,绿色的小菜苗很快就在田地里一个个立了起来。随后,同学们又在基地餐厅集中开展了包馄饨实践。在食堂阿姨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很快学会了苏式大馄饨的包法,在不断地尝试中,每位同学都充分体会到了手工制作食物的乐趣。最后,热气腾腾的馄饨蒸熟出锅,同学们也品尝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通过这次劳动实践,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亲手制作食物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参观常州市劳模档案馆
11月24日,人文学院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秘书学专业的同学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一同参观了常州全国劳模档案展示馆。
常州全国劳模档案展示馆位于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以劳模风采、创新成果、劳动场景等多个版块,全方位展示了常州劳模的先进事迹。通过参观馆内丰富的展品和档案资料,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劳模的奉献精神和不懈追求。此次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非遗”进课堂——感受常州乱针绣文化之美
12月1日下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狄静走进劳动教育课堂,为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秘书学专业的同学讲述常州“非遗”乱针绣的艺术成就与传承历史。
常州乱针绣是中国刺绣中的一种,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其最大特点在于打破了传统的“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刺绣方法。狄静从针法活跃、色彩丰富、层次感强、艺术价值高四个方面介绍了“乱针绣”艺术特色。她富有亲和力的讲述方式让许多同学对常州乱针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劳动元素。通过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大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劳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更加积极地对待劳动,增强劳动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讲述中国文学作品中劳动者的故事
为将劳动教育课程进一步与专业特色紧密结合,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秘书学专业于12月8日在劳动教育课堂上开展了中国文学作品中劳动者故事分享活动。
六位同学以不同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为例,上台讲述了自己对作品中出现的劳动者形象的理解和认识。其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劳动妇女形象书写”“80年代改革文学中的农民形象”“人力车夫形象的演变”等主题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此次课堂实践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对中国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劳动精神的认同。
(人文学院 辛莉雯 张子轩/文 张律/图 谢燕红/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