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我院举办第十一讲“人文夜读”活动,特邀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勇麟主讲《如何鉴赏现当代散文》。讲座以腾讯会议方式进行,我院青年教师张晓婉主持,汉语言文学、秘书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学参加。
袁勇麟梳理了散文的概念,中西方散文的定义与发展脉络。首先指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散文尚未形成内涵确定、具有内在丰富性的、足以衍生发展形成体系的基本范畴,故可以说,学科理论的草创阶段尚未开始。散文在中西方具有不同的含义。西方,广义散文Prose,包括小说在内,与诗歌、戏剧鼎足而立。狭义散文Essay,中国翻译成随笔、小品文、杂文等。中国是散文大国,与散文在西方发展时断时续不同,中国的散文地位一直很高,与诗歌、戏剧、小说四足鼎立。千百年来,中国散文一直灿烂辉煌,先秦散文、唐宋八大家、明清小品,都在文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其次,深入讨论晚清至五四以来,文体革命、语言工具变革下的现代白话散文。重点解读了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徐志摩、何其芳、梁遇春等散文名家的代表性作品的文体特征,以及梁实秋、余光中、张晓风等的散文创作观念。最后总结散文鉴赏应以语言为核心,重在对语言的感受、揣摩以及个性化阅读体验,关注汉语的独特性,提升对汉语的敏锐程度,进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欣赏品位,培养文化自信。
袁教授还对同学们提出的散文诗的定义,散文是否可以虚构,海峡两岸散文发展联系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解答。本次讲座打开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对于现代散文解析有很大启发性。
(人文学院 张晓婉/文 谢燕红/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