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携手新疆克州乌恰县实验小学共同举办的“一语同心:普通话在线推广”培训活动正式告一段落。本次培训从7月17日开始,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我院副教授、江苏省普通话测试员郭立萍老师带领7名汉语言文学专业和1名编导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免费为乌恰县实验小学近20名一线教师开展了一场线上普通话培训活动。参加培训的学员除了两名汉族老师外,其余都来自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
这次培训采用了“线上集中授课+线下自主训练”模式,郭立萍老师和推普助教借助腾讯会议、畅言普通话APP以及Praat语音分析软件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参加培训的乌恰县教师开展了“一对一”全方位、个性化的训练与指导。郭老师每天会在微信群按时发布训练任务,同时发布该项训练的标准示范和重难点提示;学员们在观摩学习之后先利用畅言普通话APP进行自我测试,再利用手机录屏功能录制声音与评测痕迹同步的视频,然后把测试录屏发给郭老师和“一对一”推普助教。助教们会在郭老师的指导下针对录屏迅速分析出学员们的语音问题,建立语音档案,并给出专业的解决方案。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不仅仅限于文字,郭老师更是常常在第一时间利用语音或视频通话为学员们答疑解惑,纠正读音。在专业教师和推普助教耐心细致的指导下,两周以来学员们的普通话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在模拟测试中,多名教师达到了普通话二级甲等的水平。
乌恰县实验小学多名教师放弃休假时间积极参与本次普通话培训,他们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坚持每日打卡。不少老师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他们通过反复训练和测试,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新时代教师专心致志的职业素养、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还有不少老师克服困难坚持学习,古丽美娜老师要在医院陪护生病的母亲,白天没有时间,她就把学习安排在晚上。当大家都休息时,在医院一个安静的角落,你可以看到她潜心练习的身影。布麦热姆老师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刚刚坐完月子就来报名学习。布老师一边照顾宝宝,一边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她说:早晨起来就大声朗读,忙的时候就聆听示范录音。就这样,她每天都在进步,最后成了本次培训中进步最快的老师。
据郭立萍老师介绍,人文学院大力支持师生利用现代科技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高质量的普通话培训,首先这是高校人文学科的社会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因此,利用科学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有助于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这也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始终强调要培养知识与技能兼备、个人成长与服务社会并举、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重的新时代人才。参与培训的8名助教中有2名班长,1名团支部书记,均接受过现代汉语课程学习,普通话测试成绩均为二级甲等,他们用专业素养和热情服务赢得了乌恰老师的信任。在推普助教身后,还有全力支持本次活动的语言学教师,在复杂的声调问题面前,中文系主任张律博士运用先进的Praat语音分析软件来诊断学员们一些特有调值和调型,为准确发现标准普通话和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普通话的差别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效方法。本次活动共对乌恰老师100余份语音材料进行了分析,为今后师生们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
乌恰县是常州市对口支援单位,本次推普活动也得到了常州市政府“常州教育援疆”团队的关注和支持。我校校友、常州市新北区河海实验小学校长陈雨薇是2020年度援疆干部,也是乌恰县少数民族普通话推广的大力倡导者,在本次活动中,陈校长不仅积极为两所学校牵线搭桥,更是热切鼓励少数民族学员珍惜学习机会,积极投身训练,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
在本次活动的结业典礼上,两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表示这是一次美好的学习体验。两周的在线推普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乌恰老师们的普通话学习进程并没有结束,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助力普通话推广的在线服务也将继续。乌恰常州虽然远隔万里,时差明显,但是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无法阻隔这场“零距离普通话”与“零距离民族情”的双向奔赴,盼有缘相遇,愿友谊长存!
(人文学院 郭立萍/文图 谢燕红/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