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诗人笔下那幅秀美隽永的乡村图景,现如今正借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在溧阳市南渡镇庆丰村的大地上徐徐铺展。7月底——8月中旬,“口述记录与影像表达在乡村振兴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溧阳调研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队下,与《常州日报》社记者钱鹏、高亢共同奔赴溧阳市南渡镇、社渚镇等地开展口述史专题调研。
当前,江南乡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成效。本次调研历时14天之久,旨在从口述历史访谈这一创新性角度切入,系统探索运用口述记录和影像表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思路、新路径,为溧阳乡村持续振兴、非遗文化全新蝶变提供青春智慧、贡献青春力量。
在南渡镇庆丰村,在村委干部的大力协作下,冯平平带领团队成员走在田间地头,用镜头聚焦美丽乡村的诗意田园,用文字记录村庄的发展变迁——共计采访了37位老人,包括97岁的老教师、奋斗44年的村妇女主任、经历多个历史事件的老村支部书记,与他们共话村史,探秘乡村振兴的“庆丰之道”。
采访中,老人们与团队成员渐渐打开了话匣子,带领团队成员重温老一辈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村干部们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始终忠于职守,团结一心,有事一起做,有难一起扛,以群众为第一位,确保政策百分百落实,使庆丰村的工作经常受到上级的认可和褒奖;乡贤代表对庆丰村的历史依然保留着清晰的记忆,花龙庆庵、积寿庵和“毛尖花红堂下瓜,长荡湖里白壳虾”等鲜为人知的地名俗语走出了口耳相传的话语,第一次得到书面化的记录;多年耕耘在第一线见证着庆丰教育史的老教师清晰地介绍庆丰中心小学、庆丰中学的办学历史,为团队成员梳理庆丰村的教育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废园乔木变新貌,庭前老树发新芽。调研团队在实地考察中还发现,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曾经破败的房屋与坟场荒地都改造后成为了庆丰村一个又一个网红打卡点,艺术田野、特色酒苑、四美丰收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庆丰村凭借独有的庆丰元素一举摘下贫困帽,获得多项荣誉,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潮流中的一股当之无愧的“后浪”。
本次“口述记录与影像表达在乡村振兴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既是学院师生与常州日报社深度合作交流的一次积极实践,也是一次对传统乡村历史文脉的充分挖掘,更是一次生动的“四史教育。团队成员在追溯村庄旧史、记录村中新貌中,不仅真实描摹出南渡镇、社渚镇等地的发展路径,而且生动展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溧阳图谱,为助推乡村持久振兴、永续发展贡献属于大学生的绵薄之力。